第八章: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(5)

2012-03-09 10:10:56 来源:未知 编辑:jirou001      
扫码添加助教入群

 

 

 

 

 

  (二)6—磷酸葡萄糖和1—磷酸甘油的生成

  剧烈运动时,骨骼肌细胞内6—磷酸葡萄糖和1—磷酸甘油累积量增多,而生成这些物质则伴有H+释放,即:

  葡萄糖 + Pi一6—磷酸葡萄糖 + nH+

  (pKa= 6.8) (pKa= 6.1)

  甘 油 +-Pi一1—磷酸甘油 + nH+

  (pKa= 6.8) (pKa= 6.44)

  其中,H+的释放量详见表8—5。有研究认为,在短时间的剧烈踏车运动

  时,由以上两种反应所释放的H’数量仅相当于乳酸释放H’数量的4%,所以

  对细胞内pH值的影响较小。

  6

  (三)乳酸的生成

  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,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,

  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%;由于乳酸的pKa<4,故在体条件下99%的乳酸均

  可解离成H+和乳酸根负离子。

  (CHOH)6—— 2CH3CHOHC00- + 2H+

  葡萄糖 乳酸根负离子

  (C6H10O5)—— 2CH3CHOHC00- + 2H+

  糖原单位 乳酸根负离子

  安静状态下,骨骼肌内的乳酸含量较低,约为1.2 mmol/kg湿肌重;运动

  时,肌乳酸的生成与运动负荷强度有关,无氧阈以下强度运动时,肌乳酸含量

  增加不明显;无氧阈以上强度运动时,肌乳酸含量增加;400米跑剧烈运动后,

  肌乳酸含量可增至19.72 mmol/kg湿肌重,肌肉pH值降至6.63,与此同时,

  血乳酸浓度升高到12.3 mmoL/L血液,血液pH.值降至7.10(表8—5)。

  

 

  (四)不完全和完全氧化

  脂肪动员酵中,甘油三酯水解可产生自由脂肪酸,但由于后者在血浆中

  的浓度较低,故不会对血液pH值造成较大影响。一般情况下,脂肪酸在体内

  彻底氧化,不产生酸性酮体(乙酰白酸、p—羟丁酸等)的累积,故对细胞pH值

  影响也较小,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(如饥饿或糖尿病人),脂肪酸在肝脏不

  完全氧化增加,才有可能产生代谢性酸中毒。

  糖原、葡萄糖和脂肪酸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C02和H20,生成的C02

  与H2O可形成H2C03:

  C02 + H20 ==== H2C03

  通常情况下,机体转运组织产生的C02的能力极强,不会使C02滞留于细胞内,影响细胞的pH值;只有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时,机体C02转运能力下降,导致CO:体内滞留,才会引起H’在体内累积,产生呼吸性酸中毒。

  三、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

  除血液缓冲体系和肺、肾脏的调节作用外,骨骼肌细胞内缓冲作用也是体内酸碱平衡调节的重要环节。研究表明,大强度耗竭性运动时,骨骼肌可释放大量的H’。其中,94%来自于积累的乳酸,其余的则来自其他代谢酸(如丙酮酸0.3%,苹果酸3%)以及6—磷酸葡萄糖的生成(2%)及1—磷酸甘油的生成(1%)。这些生成的H+如果被加到一个非缓冲溶液中,其溶液的H’浓度将高达35 mmol/L,pH下降到1.5。而事实上,此时骨骼肌细胞的pH值只下降到6.6,证明骨骼肌细胞有较强的酸性物质缓冲能力。

  骨骼肌的酸性物质缓冲能力,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。

  (一)化学缓冲作用

  人体骨骼肌中含有较多的磷酸盐化合物、重碳酸盐化合物、蛋白质和氨基酸缓冲体系。其中,磷酸盐化合物因其pKa值多在肌浆pH值范围之内,因而解离度较低,所起缓冲作用不大,约为10%~20%;重碳酸盐的缓冲作用约为20%—30%;而绝大部分(约60%)的H+是由蛋白质和氨基酸缓冲体系缓冲的。

  (二)代谢缓冲过程

  在骨骼肌进行物质代谢过程中,有时可产生一些碱性物质或伴有对H+的摄取过程,这些过程主要包括:

  1.磷酸肌酸分解

  CP+ADP+nH’—— ATP+C

  以上反应受细胞内pH值的影响。当pH为7.0时,每摩尔的CP分解可结合0.38毫摩尔的H+;当pH下降到6.4时,则可结合0.7毫摩尔的H+。

  2.次黄嘌吟核苷酸的生成

  ATP+nH+—— IMP + 2Pi + NH4

  以上反应每形成1 mol的IMP,可结合0.41毫摩尔的H’。由于运动时肌肉IMP的生成量很低,故该反应结合H+的数量较少。

  3.氨基酸的氧化

  运动时,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快,游离氨基酸浓度升高,后者可经脱氨基作用生成酮酸进一步氧化。其中,脱氨基作用伴有H+的摄取:

  AA+H++O2—— CO2+H2O+ NH4 (AA为氨基酸)

  由氨基酸氧化摄取的H+数量大约为3.1 mmol/L肌浆,其中,谷氨酸、天门冬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是氧化代谢的主要底物。

  Huhman等曾对5—10分钟的耗竭性踏车运动进行研究发现,运动结束后,骨骼肌pH值从运动前的7.08降至6.56,骨骼肌对H+的总缓冲量约为39.9mmol/L肌浆,其中,化学缓冲作用占61%,代谢缓冲过程占39%。

  (三)H+和HCO3-的跨膜流动——

  运动时,骨骼肌细胞内生成的H+和HCO3-可通过肌细胞膜跨膜流动,从而对稳定细胞内的pH发挥一定的作用。然而,由于离子平衡速度太快,目前还难以对H+和HCO3-跨膜流动所起的作用作出定量评价。运动时,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过程详如图8—9所示。其中,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,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。而进一步地缓冲作用则有赖于呼吸的代偿作用。运动时,运动肌细胞内H’浓度的增加可以抑制肌动球蛋白ATP酶的活性,减少ATP的分解;抑制磷酸果糖激酶(PFK)的活性,此外,还可与Ca2+竞争结合肌钙蛋白C,从而减少横桥的形成。因此,如何增加机体对H+的缓冲作用,自然就成为竞技体育和运动生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。

  早在1932年就曾有人通过碱化的方法来延长耐力运动的时间。此后,这一方法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。例如,对6名中长跑选手口服NaHCO,溶液的作用的研究发现,实验组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血液pH值和HCO-含量均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安慰剂对照组;同时,其运动成绩也明显好于以上两组(表8—6)。目前认为,口服NaHC03的方法只适合持续时间在1—1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项目,且服用剂量不要超过300mg/kg体重;可将服用的NaHCO,加入1000毫升水中,然后于运动或比赛前分次饮用。

  

 

  (Wilkes.D.et al:Effects Of induced metabohc alkalosis on 800 m racing time.Med Sci Sports Exec.15:227,1983)


相关推荐

三种人体激素与运动的关系

2016-08-19

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性

2016-04-14

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

2016-02-16

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

2016-02-16

第十四章 女子和体育运动

2016-02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