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: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(3)

2012-03-09 10:10:56 来源:未知 编辑:jirou001      
扫码添加助教入群

  肾脏在维持体液 PH相对稳定中的作用可概括为“排氢保钠”。其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+与小管液中的 Na+进行交换,即所称之谓 H+—Na+交换来完成的。 H+—Na+交换的结果是保持血浆中 NaHCO3/H2CO3比率在20:1的正常范围内。由肾小管细胞进行的 H+—Na+交换过程是肾脏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重要方式。

  肾小管细胞内含有碳酸酐酶,能将肾小管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CO2或由血液和管腔液中扩散来的 CO2与 H20结合生成H2CO3, H2CO3进一步离解为 H+和 HCO3-,然后 H+与管腔液中的 Na+进行交换,其 H+—Na+交换的方式有三种(图8—13)。

  

t8-13.jpg (58411 字节)

 

  1. H+的分泌与管腔液中的 NaHCO3的回收 由肾小球滤出的 NaHC03进入小管液后就被离解为 Na+和 HCO3-,当肾小管细胞内生成的 H+分泌进入小管液时,则与 Na+进行交换。Na+进入肾小管细胞后则同细胞内所产生的 HCO3-一起转运至细胞外液,并结合成 NaHCO3。小管液中的 HCO3-与 H+结合而成分 H2C03,H2CO3进一步分解为 CO2+ H2O。其中 CO2则弥散进入肾小管细胞内,而被利用重新合成 H2CO3,以继续供应H+; H2O则随尿排出。通过这一“重吸收”过程,使得血浆中的 HCO3-(即碱贮)得以保持。

  在正常情况下,肾小管细胞所分泌的 H+很丰富,足以使肾小球滤液中的 NaHCO3所解离的Na+能全部重吸收,故尿中一般不含有 NaHCO3。

  2.管腔液中碱性磷酸盐的酸化 肾小管细胞分泌的 H+与管腔液中的 Na2HPO4(碱性磷酸钠)中的 Na+置换,使之成为NaH2PO4(酸性磷酸钠)。而 Na+则与 HCO3-一起回收至细胞外液,在血浆中结合为 NaHCO3。 NaH2PO4则随尿排出,起着排氢保钠的作用。此外,滤液中其它与 Na+结合的有机酸(如乙酰乙酸盐、乳酸盐等),也可以同样方式进行 H+—Na+交换,其Na+也同样与 HCO3-一起回收至细胞外液, H+即与这些有机酸中的负离子结合,并以游离的有机酸(如乳酸等)随尿排出体外。

  3.尿中铵盐的排泄 肾小管细胞可利用谷氨酰胺和某些氨基酸脱下氨(NH3),并将其分泌入管腔液中,使之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 H+结合形成 NH4+, NH4+再与由肾小球滤出液中的强酸盐(如 NaCl、 Na2S04等)中的负离子(CI-、 SO4=)结合形成酸性铵盐(如 NH4CI、(NH4)2SO4)随尿排出。强酸盐中离解的Na+则与小管细胞分泌的H+交换而进入小管细胞内, Na+就同小管细胞产生的 HCO3-一起转运回细胞外液。因此,肾小管细胞生成并分泌 NH3与接受的 H+形成铵盐,最后也被排出体外,这一过程,同样起了排氢与保钠中的作用。

  上述排 H+保 Na+和排 NH4+保 Na+是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有效措施。同样,当血浆中 NaHCO3增高,如代谢性碱中毒时,多余的 NaHCO3则随尿排出,以维持血浆中 NaHC03的正常含量。

  四、剧烈运动后尿液成分的变化

  (一)正常人尿的性质与组成

  正常人每昼夜所排的尿量约为1000—2000ml之间,平均为1500ml。健康人尿量的多少,主要取决于每天对水的摄人量和由其它途径排出的水量。此外,还受膳食(如食物中蛋白质增多,则尿量增加),环境温度及人体功能状态的影响。

  正常人尿的 PH在5.0—7.0之间。呈酸性。尿的酸碱度通常随食物性质而异。如食荤食或蛋白质较多时, PH约为6.0,而素食者的尿则偏碱性。

  尿的组成中水约占96—97%,固体物为3—4%。在固体物中,有机物和无机盐大约各占一半。有机物主要是尿素,其余为肌酐、尿酸等;无视盐主要为氢化钠,其余是硫酸盐、磷酸盐及钾与铵等盐类。所有这些物质在血浆中部是存在的,只是尿中的浓度比血浆要高。

  (二)剧烈运动后尿成分的变化

  1.运动时尿量和尿成分的改变运动时,机体代谢增强。尿量和尿液成分也相应有变化,特别是剧烈运动时,肾血流量减少,血液 PH降低,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导致尿量减少。在盛夏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运动时,因大量排汗,尿量的减少尤为显著。

  剧烈运动时(后),尿中的 Na+、 CI-、 Mg++等排出量下降,尤其是 Na+、 CI+下降更为明显,尿的比重也因此降低。此外,剧烈运动后,尿中肌酐和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的含量增多。

  2.运动性尿蛋白 正常人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质(日排出量在150mg以下,一般为2mg/dl),常规不能捡出,故通常认为尿蛋白阴性。在剧烈运动或进行长时间太强度运动后,不但尿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,而且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尿中会出现蛋自质。但运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,一般在24 h内可自行消失。这种由于运动引起尿中蛋白质增加现象,称为运动性尿蛋白。有资料表明,尿蛋白出现的阳性率与运动项目有关,在运动量诸因素中,与运动强度关系最大。此外,与运动员比赛时的情绪,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也有一定关系。有些调查结果表明,游泳、各种距离跑、自行车运动、速度滑冰、球类运动等阳性率较高,体操、投掷、举重等较少。又如,在游泳训练中,当强度加大时,尿蛋白就增多(表8—4)。由此可见,运动强度是引致尿蛋白的重要因素。

  

 

  在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,身体不适时,尿蛋白排泄量较多,身体适应训练后,尿蛋白又减少。如果尿蛋白不减少,或反有增加时,就应注意运动员的功能状态,要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。运动性尿蛋白的另一个特点,是个体差异很大。但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的运动量或相同项目比赛时,尿蛋白量相对比较稳定,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数量减少;当身体功能下降(如疲劳等)时则尿蛋白排出量增加。所以,尿蛋白出现的数量可作为评定运动量、训练水平、运动员功能状态的生理指标。但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较大,因此,评定时较适宜于同一个体在训练或比赛前、后的比较。如用作个体间或群体间比较时,需全面考虑各有关因素,并尽可能同时用多项生理指标,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。

  五、酸碱平衡紊乱

  正常人体酸性和碱性物质的产生与消除保持动态平衡,血液pH值维持在7.35~7.45之间。人体因某些疾病的影响,可使机体物质代谢和水、电解质平衡甚至缓冲体系以及肺、肾功能受到影响,这些均可引起体内酸性、碱性物质过多或不足,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,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简称酸碱失衡。根据起因不同,

  临床医学常将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类,即因H2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呼吸性酸中毒(respiratory aci-dosis)和呼吸性碱中毒(respiratory alkalosis);因NaH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代谢性酸中毒(metabolic acidosis)或代谢性碱中毒(metabolic alkalosis)。

  在酸碱平衡紊乱初期,尽管NaHCO3和H2CO3的浓度已有所改变,但因各种调节机制仍能较好发挥作用,故NaHCO3/H2CO3:20/1的比值可以保持不变,因而血液pH值保持恒定,此时称为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;然而,机体的代偿作用是有限的,如果机体的代偿机制也发生异常,则血液NaHC03/H2C03不能保持20/1的比值,血液pH值也随之发生改变,此时称为失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。

  运动时,尤其是超大强度剧烈运动时,由于糖酵解过程等的加强,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增多,此时可造成肌细胞内的pH值由安静时的7.0左右下降到6.3-6.4之间,动脉血液pH值由安静时的7.4下降到将近7.0。

  但是,运动引起的机体体液pH变化是暂时性的,是运动肌酸性代谢产物的产生率与体内调节机制暂时失衡造成的,不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代谢性酸中毒范畴。


相关推荐

三种人体激素与运动的关系

2016-08-19

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性

2016-04-14

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

2016-02-16

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

2016-02-16

第十四章 女子和体育运动

2016-02-16